“和”表示作為一個具有使命的教育實體,在教育中所堅守的最高目標,達到至善、至真、至用的全人教育,使教育成為社會發展,人類進步的重要基石,這是一種最高的“統一(Unitatem)”。
“不同”含義為保持自身的獨立性,作為教育實體在實現教育的最高目標下建構自身的教育特質,走出自己的“歐亞教育之路”。針對個體來說,尊重教育觀及教育方法的多樣性;尊重學生的個人發展;實現個人的價值及幸福。而“多樣(Pluralitas) ”也是個人及社會創新的基礎,由此保證教育的活力與創造力。
校訓具有文化內涵,體現歐亞在推動國(校)際交流、學科融合、師資跨界、全人教育方面的探索;立足本地,融匯中西,做本土與國際、人文與社會、知識與時代、生命與價值之間傳播溝通橋梁的擔當。
注:“和而不同”取義常懷兼容精神,承認“不同”,尊重“不同”,在“不同”的基礎上求中致和。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,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;和諧以共生共長,不同以相輔相成。其源自《論語?子路》: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《國語?鄭語》對“和”、“同”的概念做了進一步的辨析:“夫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。以他平他謂之和,故能豐長而物歸之;若以同裨同,盡乃棄矣”;“以土與金木水火雜,以成百物”;“以和五味以調口,剛四支以衛體,和六律以聰耳,正七體以役心”;“聲一無聽,物一無文,味一無果,物一不講”。 在中國古代,“和而不同”是處理不同學術思想派別、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重要原則,也是學術文化發展的動力、途徑和基本規律。“和”即統一,和諧,它是抽象的,內在的;“不同”是具體的,外在的。容“不同”,才能達到“和”的境界。
拉丁文是“Pluralitas in unitatem”,意為統一中的多樣性。在英文中,大學一詞“University”由拉丁語“universitas”演化而來,與“unitas”(unitatem的主格)同源,含有“整體”、“和諧”、“宇宙”,“世界”等意義。